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逝者|於崇文院士:用一生推动地球科学向精确(2)

来源:矿床地质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22 10:10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:

【摘要】? “从科学研究来看,先生走的是一条鲜有人涉足困难重重的研究领域,但他乐此不疲。”张德会说,於老师的10部学术著作中,有5部是在70岁之前出版的

?

“从科学研究来看,先生走的是一条鲜有人涉足困难重重的研究领域,但他乐此不疲。”张德会说,於老师的10部学术著作中,有5部是在70岁之前出版的,其余都是古稀之年以后出版的,特别是两部大部头书《地质系统的复杂性》和《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》,每部都是上下两卷,总字数达到420万字,堪称对地质学和矿床学从复杂性视角进行再研究的鸿篇巨制。“先生不会用计算机,这么多字全部是他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。”

於崇文,1924年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宁波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,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,北京地质学院(武汉地质学院),中国地质大学。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是享誉地质学界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家、矿床地球化学家和地质教育家,在地质科技和教育战线辛勤耕耘几十年,一直致力于地球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,为地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1950年,於崇文毕业留校任助教,1952年到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任教。他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,发展地球科学必须走地球科学与基础学科相结合、多学科交叉融合之路。


?

?


20世纪50年代,他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“地球化学”课程,填补了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空白,并主讲“结晶学”“矿物学”和“数学地质”等课程。当时,我国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向苏联学习,於崇文白天授课,晚上学习俄语,尽量将苏联的地质专业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。在刚开课的一年教学期间,於崇文常常通宵不眠,连夜写讲义。



?

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中,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科普博主、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在微博悼念他时称,“我们晚辈接触得少,是老师们的老师了”。

彼时,在湖南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靳凤桐应砖厂之邀,勘查耐火黏土资源。他曾是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早期毕业生,於崇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,跟随他一起爬矿洞、做检测。这段经历,让他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在开展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研究时,於崇文还设计了岩芯式高温高压水岩反应装置、部分熔融区带提纯实验装置等。

近几年,於崇文住进养老院之后,仍然在继续思考科学问题。“先生说,养老院也有物理学老教授,可以向他们请教和学习。他希望把物理学中的孤子和同步化等概念引入地质学。”

从教半个多世纪,开课填补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空白

於崇文的中学时代恰逢时局动荡,但他仍然接受了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的基础教育,他饱览中外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书籍,开启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。多年后,他曾和学生张德会一起到国外考察。张德会回忆,当时众人惊讶于於崇文一口标准的伦敦腔,那就是他在中学打下的扎实基础。

1949年,於崇文在西南联大。於崇文家属供图

?

?

?

耄耋之年仍坚持出野外

6月12日的清晨细雨连绵,中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地球化学动力学家、矿床地球化学家、地质教育家於崇文教授在北京逝世,享年98岁。他的学生说,老师的科学追求就是推动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,“这是他一辈子在做的事情”。

?

1943年,高中毕业后的於崇文离开上海市沦陷区,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。途中,他在“中国零陵耐火砖厂”找到一份耐火黏土成分分析的工作。正是这份工作,为他今后持起地质锤埋下伏笔。

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

张德会记得,十几年前,他和於崇文带着学生到湖南黄沙坪的矿山考察。大家看到新的地质现象都很好奇,急匆匆往前走。这时先生在后面说,“你们走那么快,我都赶不上了。”“我这才意识到,先生年岁已高,腿脚没以前那么利索了。”


?

?

?

於崇文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,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。

?

?

?

?

文章来源:《矿床地质》 网址: http://www.kcd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22/630.html

上一篇:地质学家发现200万年前的活青蛙,皮肤柔软有光
下一篇:痛别!浙江籍巨星陨落